孙家栋:北斗导航系统在区域范围内精度可媲美GPS

中新网南京5月21日电 (记者 申冉)“虽然系统从总体水平上和GPS有一定距离,才刚刚起步,但在区域范围内,北斗导航系统的使用指标、位置精度等和GPS是完全可以比较的。”20日,有中国“卫星之父”之称的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探月工程总设计师、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孙家栋,在出席于南京举行的“2014年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”时,就目前中国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作出以上表示。

  继美国、俄罗斯、欧洲相继开始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之后,中国自主研发、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,从2012年已实现亚太地区信号全覆盖。目前,中国北斗已进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(GNSS),成为当今世界GNSS四大系统之一。按照中国卫星导航建设的总体部署,到2020年,将有36颗卫星在天空中为北斗导航系统服务,北斗信号将覆盖全球,届时,可以为全球提供信息收集服务。

  “(中国)将于今年(2014)年年底先发射5颗试验卫星,为36颗卫星覆盖全球的目标探路。”孙家栋院士介绍,从2007年开始到2012年12月27日之间陆续“上天”的14颗中国北斗区域性导航卫星,截至目前已经运行一年多,状态保持良好。

  “现在,中国正在全力推进36颗卫星全球导航的主网。我们的设想是在2020年左右,全球四大导航系统能够真正做到联合起来,为全人类的生活时空信息收集提供服务。”孙家栋院士向记者描述了一幅十多年后的全球导航蓝图,“届时,四大导航系统几乎每家都会拥有30颗左右的卫星在天空工作,加起来就是120多颗卫星环地球绕行,这就意味着,未来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点任何一个时间同时可以有10颗卫星为你定位。这样的数据精确度、可靠性和使用完好性,将是非常惊人的。”

  “未来的卫星导航产业一定是走向融合,数据共通。”孙家栋院士在考虑未来的同时也表示,“但每个系统都必须保持自主可控能力,即使不用别家的卫星,也能够很好地提供信息收集和输送。”

  作为北斗导航系统的主要负责人,孙家栋院士坦承,现在北斗系统的市场应用率相对比GPS较低,更大规模的市场推广遭遇一些困难,包括:导航系统的地面应用质量如何,这些商业应用在使用上是否可靠方便,价格是否更具竞争力。“而价格则与产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,相较于占据全球市场大部分份额的GPS系统芯片,北斗系统芯片的价格依然略高出一些。”

  目前看来,如何让中国造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符合国际标准,进入国际市场,推广到更广阔的民用商用范围,从“天上放卫星”到“地上用卫星”的路依然还很漫长。